资质持续淡化、乃至取消已是大势所趋,在这种大背景下,哪些施工企业会第一批死掉?
为深入推进建筑业“放管服”改革,住建部进一步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建市〔2014〕159号)部分指标,下发《取消建筑业企业最低等级资质标准中关于持有岗位证书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标考核的通知》,意味着建筑业的资质改革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我们都知道工程建设专业性很强,且与社会公共利益及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所以,从事工程建设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设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是必要的。然而,一直以来企业资质等级却成了业务能力的代名词和投标资格认定的唯一评判标准,这种扭曲的评价体系,使企业资质成为可以交易的“商品”,所以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
近年来,住建部一直在做资质改革。
2014年11月,住建部将专业承包资质由60个压缩至36个;
2015年,取消了建筑智能化、消防设施、建筑装饰装修、建筑幕墙4个设计施工一体化资质;
2015年10月9日,住建部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的资质换证调整为简单换证,资质许可机关取消对企业“资产、主要人员、技术装备”指标的考核。同年,又取消《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中关于国家级工法、专利、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工程建设国家或行业标准等考核指标要求,对于申请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企业,不再考核上述指标。
2016年10月,住建部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取消(除各类别最低等级外)注册建造师、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持有岗位证书的现场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的指标考核。
2017年4月,正式取消园林绿化资质。
2017年6月,住建部印发《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删去了对企业注册资本金、上缴营业税、企业经理、财务负责人、一级建造师数量、设计人员、工法数量、信息化等要求。
2017年9月,取消工程咨询、物业管理一级、地质勘查等资质。
2017年11月7日,住建部印发《关于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取消建筑施工劳务资质审批,设立专业作业企业资质。
2018年3月8日,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废止《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
从上面的这一连串的改革,可以看出,弱化企业资质,甚至取消资质认定,是市场化取向,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改革的大方向,也是人心所向,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是改革红利。
一、市场经济下,如果还实行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会出现哪些问题?
1、以企业资质等级来作为评判标准已不准确
虽然以往我们对建筑企业实行资质管理制度,然而实际效果却形同虚设。因为真正决定工程安全质量以及完成工程项目业务能力、水平的是由具体从事该工程项目的个人能力和水平决定的。由于资质挂靠、人员证书挂靠及流动、转包分包等原因,一个企业在申报资质时可能技术人员数量等都足够(人员大部分都是挂靠的),可能实际施工时干活的是一个没能力的人员。
2、引发建筑市场混乱
在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时代,企业资质等级成了业务能力、水平的代名词和投标资格认定的重要评判标准,那么企业资质因此很容易成为“商品”。无资质、低资质的就花钱挂靠,有资质的则出借资质牟利,这几乎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这正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采用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所造成的弊端。
比如:在资质升级审核时,对于审核的专家来说,对这家企业背景都不知道,光凭资料审核、判断,走流程。更不能判断资料里面的人员、业绩、设备等真假问题。可能申报企业的真实情况与资料情况相去甚远。
3、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导致企业无差异化
我国的资质标准除了将施工行业按专业,按规模划分等级外,还有对各专业各等级应具备的专业人员类别与数量、拥有的工程机械设备的类型与数量、过往工程业绩,技术实力应达到什么等级等规定,这会导致通过资格审查的企业几乎相似,没有差异同质化竞争严重。
二、资质改革会触动哪些人的利益?对哪些人来说是利?
资质改革其实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取消资质必然会涉及到既得利益获得者的利益。那么资质取消或者是淡化,对于谁是真正的有杀伤力的?光有资质,光靠出借资质收管理费的这样的企业自然要死掉。
对于没有资质的新办企业或者没有资质靠挂靠资质接工程项目的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省下大批挂靠费用。另一方面对真正干活的人来说,也相当于是让财富真正的创造者上台。
三、取消资质后,以什么方式来代替资质评审呢?
1、企业业绩
虽然在企业资质管理制度里,由于存在大量资质出借和资质挂靠,工程业绩归属也是借位的不真实的,以此作为资质认定标准并不靠谱。但是取消资质后,对于企业来说,业绩还是其能力的体现。只不过工程业绩就足以证明企业的施工能力。资质取消后,让企业更重视业绩积累和品牌建设,而不是本末倒置去申请资质维护资质。
对于此点,我觉得可以借鉴国外的承包商许可制度。比如在美国,建筑业方面相对来说属于竞争充分,市场及相关制度相对成熟,有参考价值。
美国多数州对建筑公司不实行分级资质管理。一般是依靠保险公司对不同档次的建筑公司所提供保险金额不同,进行市场调节。
2、信用指标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企业资质都实现了电子申报和智能化审批,还建立了失信惩戒制度和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
加大动态核查力度,对不符合资质条件企业承揽项目的重点核查,不合格企业和人员将被清出理。
加大对违法转包、分包的打击力度以上两个指标就是为了施工企业会被重点考核的两个指标。
3、注重对人的监管
企业是由原子状的人组成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甚至是临时的,企业对员工的约束控制监管往往是无力的,也无力承担个人的过失责任。政府及相关部门会把对企业的监管转变到对人的监管,责任追究落实到人。
其实对于个人执业资格的管理方面,国家早就开始准备。比如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在《适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个人执业资格制度》中就表示,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探讨个人执业资格制度有待完善的几个方面。主要要点:
企业资质管理是特定历史产物,将逐渐淡出;
加强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
执业资格注册将统一管理,省级管理可能要退出;
执业资格相关法律陆续出台,如《注册建筑师条例》;
逐步建立以执业人员为主体的工程责任保险;
加快执业人员诚信库建设;
加快建立注册人员相关协会组织。
弱化或取消企业资质肯定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建筑企业也将面临重新洗牌。低资质或无资质,但是施工能力技术力量强的企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只要好好把握,就一定能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扫一扫·免费设计·咨询
技术支持:搜浪网络